红炉养虾粥辅食能吃吗宝宝黄岛村庄1徐戈庄
2025年07月21日 华亿资讯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黄岛办事处徐戈庄村(文中数据截至2006年)
徐戈庄村,位于黄岛区北部,距黄岛街道办事处驻地4公里,东濒胶州湾,南与小石头村隔河相望,北与张戈庄村接壤,西与十字路园村毗邻。本村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纵、横各长500多米,占地26. 7公顷。2006年,全村有870户,2910口人;居民以孙姓为主,另有王、刘、管、侯、宋、李、张等姓氏;除少数为朝鲜族、满族和布依族外,其余为汉族。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徐姓先祖随移民大潮自山西洪洞县(时称“小云南”) 广济寺大槐树底迁来本村定居。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孙姓先祖孙久住三兄弟和王姓先祖,先迁居孙家沟村(现本区管家洼村),后为赶海方便,迁至这里居住。他们称徐姓人为“大哥”, 故取村名为“徐哥庄”。后人们取其谐音,改称“徐戈庄”, 沿用至今。
后来,徐姓人无继嗣。孙姓人的老二、三弟,后分别迁居即墨楼子底、诸城。孙姓人的长兄,在此繁衍生息,后裔逐渐形成三大支股,分布于村中、村南、村西南部。王姓人历经十多代后,到“永、世”辈才逐渐兴旺起来。
(徐戈庄舞剑操)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 刘成福一家由本区刘家岛村(现属薛家岛街道)迁来,住村东南隅,该处称刘家胡同。侯天有率家人,由胶南灵山卫西门外侯家洼迁来,住村东北隅,该处称侯家胡同。管一会率家人,由莒县小尧先迁居现红石崖管家大村,后又迁移至此,住在村西北隅。其后裔,分为管家胡同住户和东南管姓住户。这三大姓氏迁来后,繁衍生息,与孙、王两姓共同成为本村的五大姓氏。
另一宗孙姓人,迁来较晚。宋、胡、赵、邢等姓人,均在清末陆续迁来。其他诸姓,都是解放后或改革开放以来陆续从外地迁来的。
早年,徐戈庄村这片土地为盐碱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蓬子菜、芦苇、赖莲子、达蔓子和沙参等植物。岭地沟壑纵横,崎岖不平,荆棘丛生,杂草遍野。先人们起早贪黑,与大自然展开拼搏,这样经过一代一代地辛勤劳作,将岭地整平,将盐碱滩经压沙后改造成耕地,并疏通了水道,整修出一块块旱涝保收的粮田。
先人们逐渐建起“草披海带叶子屋”居住,后又建造了在草披顶下有瓦片的“罗汉衣屋”居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将老房子逐步拆除,改建成宽敞明亮、水泥砖石结构的大瓦房。村内修建了6条东西大街和8条南北大街,交通四通八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兴建楼房。1978年,村里通了电。1993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硬化了全村所有的胡同、小巷。
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国时期,村里曾集资办过私塾,聘塾师1人,逐年更换,有学生20人左右,教室为3间民宅。1936-1940年,村里有学校两处:一处是西校,为教会创办。该校学生多数是天主教教徒子弟,约有20人。另一处是东校,即“六间小学堂”, 为民办公助学校。起初,有学生20余人,后发展至40余人。学生学习的课程除启蒙教材外,还有国语、算术、修身等新教材,实行分级授课。
(徐戈庄拉丁舞队)
1941年,两校合并为徐戈庄村小学,设一至四年级,有教室6间,教师4人,学生60余人。1943年,学校经扩建,增加了东、西两厢共10间房屋,学生发展至80余人。1944年春,在徐戈庄村小学成立了黎明中学附小,即安林乡乡立完全小学。该小学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8人,学生120余人。实行“四二”学制,分初小班、高小班。其中,高小班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地理、历史、修身、音乐、体育等。
本地解放后的1946年,成立了新徐戈庄村小学,以解放区课本为教材,有教师4人,学生150余人,分4个班级。同时,成立了夜校,不识字的男女青壮年都进夜校学习。1954年,成立了徐戈庄完全小学。1962年,徐戈庄完全小学迁至村西北部新校舍。原校舍,改为徐戈庄大队办公室,后为仓库,现有部分村民居住。1968年,附近几个村联合投资,在本村西北部建立了徐戈庄村联办中学(简称徐戈庄联中)。该校占地1. 3公顷,设8个班。20世纪80年代,联中撤销,只设徐戈庄小学。1989年,原黄岛镇在小石头村后建立了占地近1. 3公顷的新徐戈庄小学。该校后改称黄岛小学。村中的幼儿园,始建于1976年,1983年扩建。本村幼儿入园率现已达100%.徐戈庄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早在20世纪40年代,村里的高跷队就活动于乡里。
建国后,村里除高跷队外,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即茂腔剧团)。每年春节前后,常应邀到周围各乡村或县里演出。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罗衫记》、《王小赶脚》、《东京》和《西京》等,深得群众喜爱。剧团成员刘利宇多才多艺,是剧团里拉头弦京胡的好手,还是剧团导演和道具制造者。此外,他还从事装裱艺术。其装裱的字画、条幅,软、平、直,悬挂多年也不会走样。《青岛日报》称其为“农民装裱家”。
1946年,村里南教堂曾驻扎过解放军某县大队轮训队。1954年,村里驻扎过抗美援朝回国的志愿军。1957 年,村里驻扎过解放军海军某探照灯部队。他们在村东建起了6间营房。村民与解放军军民联防,亲如一家。
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村民管金存,在解放桥庄战役中牺牲。村民侯吉利,于1946年首批参加解放军,南征北战,后转业至沂水县任畜牧局局长、副县长等职,已去世。
村民刘利宪,1947年参加解放军,转战大江南北。1950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胜利后,任解放军沈阳某部第三大队长,已离休。
村里宋氏第十七世人宋云升、宋云鹏两兄弟,均在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宋云升,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后留校任教,并获硕士学位。为继续深造,于1992年去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电脑教学,还担任某电脑公司总经理。宋云鹏,于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后分配在黄岛发电厂工作。1999年,赴加拿大留学,获硕士学位。现从事电子计算机教学工作。
1987年,村里设立了集贸市场。2001年,村里建立了村史馆。村里对老年人照顾备至,每逢春节和重阳节,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得到补助;90周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会得到生日蛋糕或礼品。凡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或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也会得到奖励。
村东的大石头岬角,伸入胶州湾中,将本村滩涂分成南、北沙滩。沙滩上生长着沙参、赖莲子、达蔓子等植物。这里的沙质地细腻,不含土,是上乘建筑材料。德、日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时,曾在这里掠夺大量的沙运往青岛。建国后,此地的沙资源除支援青岛建设外,还支援黄岛油港和其他工程的建设。后来,沙源逐渐枯竭,这里变成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泥滩。20世纪90年代,为防海潮侵袭,村里加固了石砌的北海堤。人们在北海堤南侧植树造林,现已形成东西长达1. 5公里、占地13. 3公顷的防护林带。南、北海岸边的沙滩空地上,现均建有养虾池。
德国侵占青岛时的1898年,有个德国人来到本村大石头南侧海边,雇工开办了石灰窑厂,后废弃。建国初期,赤红的窑壁遗址仍清晰可见。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在列强蚕食、瓜分中国的危机中,村里一些有识之士奋发图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村民孙大德、孙玉环、刘元成等,利用靠海的优势,纷纷在村东海边开办盐场。有的还开办砖窑厂、红炉、染坊、花圃、木匠铺等小型手工业作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徐戈庄村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向海洋进军,广造渔船,大搞浅海和滩涂养殖。村里的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村两委充分利用本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内引外联,吸引一批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现村里除原有的建筑公司外,还有奥其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恒利源、韩国东进商社、青岛德福木业有限公司、青岛胶林橡胶厂、青岛荷力胜蜂窝材料有限公司、青岛好丰礼品有限公司、金城园艺场等项目。
洛玻集团青岛太阳玻璃有限公司位于村北,于1993 年兴建,占地40公顷。村西的“胶一黄”铁路和黄岛铁路公寓于1992年兴建,占地13. 3公顷。村东的青岛齐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于1994年兴建,占地40公顷。
本村有耕地55公顷,滩涂66. 7公顷,果园8. 3公顷。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 9亿元,人均纯收入75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