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明星洗浴德州记忆马惠彬最早的澡堂子
2024年05月27日 华亿资讯
明永乐九年(1411)后,州衙在对德州城外市场进行了布局和规划时,设立了“羊市街”。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将“羊市街”改名为“黎明街”,一直延用到今天。古老的“羊市街”上,原有两样最有名气的建筑物:即“财神庙”和“儒歌池”。
德州城解放前,德州城的“财神庙”就坐落在羊市街与线市街交汇处。据说:德州城“财神庙”匾额上的三个金字,是由邢侗先生题写的,笔姿遒劲很有名气。德州财神庙不太大,而且有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但该庙里天天人来人往、香火兴旺,虽然道士不断的收敛供果,但供桌上依然是满满的。在它周边所汇聚的诸多商铺,其生意异常的红火。民国年间的德州水会、公安局等机关,都曾先后在这里住过。
1948年前后拆除了“财神庙”,在护城河上修了座砖拱的桥涵,使“羊市街”与今天的东方红路相通了,在此形成了个宽阔的丁字路口,造就了今天黎明街的雏形。
另外,就是名曰“儒歌池”的洗澡堂子,它在羊市街上也是一名典。据考德州城解放前,城内外已有大小浴池十几家了。其中,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浴池就是“儒歌池”,它建在原羊市街中部的路西(现在曙光浴池的位置)。
据说“儒歌池”建于清初,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门前的那棵大槐树就是那时候种的。它原本是“马家溜口马家”的宗族公产。建立之初,它仅供马氏族人们沐浴、是不对外的,由其家族中家境较差的人对其管理。
后因德州城地处九省御路,是进出京城的必经之地,文人墨客、商贾仕宦来往居多,故“马家”于清嘉庆年间,将自家的浴池经扩建改造后,取名“儒歌池”便开始对外营业了,德州城便有了第一座公用“浴池”,民间称其为“澡堂子”。
“儒歌”出于先秦的民歌《儒子歌》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当时,在儒歌池的门框上镶着木刻的金字楹联,上联:“金鸡唱时,群贤毕至;”下联:“玉牌敲处,沧浪澄清;”横批:“振衣弹冠。”
当时,在该澡堂子后面有一口井,井水可供浴池用。在不远处还有个小海子(民间称马家海子)可向面排放废水。该澡堂子里设施齐全,不仅有热水池和温水池,还配有供顾客休息喝茶吸烟的床铺,还有较好的修脚、按摩师傅,是一处专供富人们享受的好地方,故它经营的还算红火。
民国期间,“儒歌池”由马开业先生经营。可当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大批军阀进入德州城,全城的商业、服务业均进入惨淡期,浴池的生意就更难做了。故马开业先生感到无力经营了,便于1933年,将浴池转让给赵荷清先生经营,赵将它改名为“荷清池”。在赵荷清先生的精心管理和经营下,该浴池的业务逐渐好转。
1937年的“荷清池”澡堂子里,有茶房、服务员、理发员、修脚工等员工三十余名,它与马市街路西的“玉壶春”浴池,同为德州城澡堂业的翘楚。
当时澡堂子里的工做人员没有工资,他们全靠拿“小费”维持生活。所以,澡堂子里的服务员,“眼睛要能看出事来”才能赚出吃饭的钱来。顾客从进门开始,服务员就得跟上服务,比如顾客洗完澡,一看茶壶就是想喝水,一摸头就是想要梳子,一摸脚就是想剪指甲。不等顾客说话,就得将顾客所需的服务项目送过去。否则,就赚不到钱而丢失饭碗,故那时澡堂子里的服务员是很不好干的。
到了日伪期间,洗澡堂的生意就更难做了,汉奸地痞欺诈、日本军人扰乱,无奈之下赵荷清于1944年将“荷清池”又交还给了马家。老东家马开业又联合宋国栋,将其改名为“荷兴池”后继续营业。可一年后宋国栋退出,马开业又将其改字号为“明伟池”,于1945年开始独资经营。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李东生先生接手了该澡堂子的经营和管理,又将其改名为“新民池”。
1952年,“复生药店”与“新民池”联合重组了该浴池,改名为“复新池”,李东升任经理,原复生药店的经理胡振明任副经理。
1956年,在公私合营运动中,“复新池”与“颐园浴池”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浴池。
1958年,因修“青年路”即今日东方红路,“颐园浴池”被拆了,德州城的这座老澡堂子又红火了一时。
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活动中,德州市人民政府在原“羊市街”,即黎明街路西建了“人民电影院”和“曙光浴池”两座宏伟壮观的建筑,豪华的壮观的“曙光浴池”,让“儒歌池”德州城的第一座浴池,迎来了和煦的春风。
注:
1、孺子歌:出自《孟子·离娄》,《离娄上·第八章》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2、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马玉桓先生、德州市志等,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