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财22亿元又见巨额罚单理财产品乱象屡
2024年05月06日 华亿资讯
临近岁末,金融监管部门重磅出手,加大了银行业合规检查力度,不少银行纷纷中招,领到了罚单。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罕见亮剑,中信银行吃到巨额罚单。从罚单内容来看,中信银行违规事实高达56项,对中信银行总行罚款15242.5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62.59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6770万元;罚没合计 22475.18万元
。看一看历年监管罚款,我们发现中信银行属于屡教不改型,几乎每年都会领几个大额罚单,而且违规事实也基本差不多。这多少使得中信银行有点与众不同。
本次罚单,无论是违规事实还是罚款金额,都是中信银行所有罚单当中最高的,即使放大到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信银行的这张罚单也可以拔得头筹。
从违规事实来看,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几乎涵盖了几年来银行违规的所有案由。
理财产品违规仍然是此次罚单的重灾区。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刚好一年,现在也是回头看的时候。这也是这个阶段监管检查的重点。不少银行在这方面也难于幸免。
关于理财产品,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或多或少都会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财产保值增值的手段。只是大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理财产品的收益越来越低
,和银行存款差不了多少了,而且还出现亏损本金的情况,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情。当然,现在人们多少也了解和接受了,理财产品打破了刚性兑付,回归本源,卖者尽责,买者自负。通常来说,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是合规的,理财产品即便出现了亏损,也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如果不是监管部门的曝光,我们是没有能力判断一只理财产品是否合规的,也没有能力判断亏损是由于自己的不慎,还是由于理财产品设计本身没有尽职。
通过监管部门的处罚和公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更多是由于理财产品违规造成的,和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关系不大。但是不论如何,投资者承担了所有的风险,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对等的。
就中信银行而言,”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同业理财未按产品说明书进行投资“这两项违规案由就可以让投资者陷入风险之地。
信息披露和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一个理财产品最直接的介质,如果信息披露不准确或者是说明书挂羊头卖狗肉,那和投资者闭着眼睛买理财产品有何区别?闭着眼睛如何识别风险?如何进行风险适应?卖者不尽职,却要求买者自负,这难道不是强盗逻辑吗?
至于“理财产品承接违约资产、面向一般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未为每只理财产品开设独立的托管账户、改变资产交易价格调节产品收益、理财业务与其他业务相互承接、理财资金被挪用”这一长串的违规事实,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更是无所适从,只能任人宰割。
当下市场环境不好,银行存款利率不断新低,人们的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多数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青睐的对象。我们一直在讲,要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可是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落实呢?那些理财子公司和理财产品研发人员,能不能把投资者放在心上,做到尽职尽责呢?他们放心的购买理财产品就这么难吗?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现在是理财产品新老交替的混沌时刻,也是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合规元年
,理财产品市场鱼龙混杂,大家要谨慎购买,尽量选择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要盲目追求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