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养出彩蚕宝宝将300字陌上桑浓缩成
2025年01月07日 华亿资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圣杜甫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诗仙李白的风格,无论是杜甫还是李白,诗句都能够达到炉火纯青、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为古代诗歌史上难以企及的两座巅峰,杜甫和李白都将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发挥到了极致。诗歌的语言究竟能有多凝练?读一下李白《子夜四时歌》中的《春歌》,便可以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4句诗中包含5种颜色,美女罗敷跃然纸上子夜四时歌 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子夜四时歌》一共有四首,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春歌写的是罗敷水边采桑,“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夏歌写的是西施湖边采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歌写的是思妇月下捣衣,“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冬日写的是戍妇赶制棉衣。
《春歌》写的正是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女罗敷的故事,“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有位罗敷女,在绿水边采摘桑叶,开篇两句短短十个字,浓缩的是《陌上桑》开篇六句铺陈的内容:“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四句诗中出现了“绿”、“素”、“青”、“红”、“白”五种颜色,春天的水是绿色的,罗敷手是素色的,桑树的枝条是青色的,罗敷的装饰是红色的,晴天的阳光是白色的。
“素”与“青”相对,“红”与“白”相对,虽然经常劳动,但罗敷的手仍然是纤纤素手,罗敷的素手落在青色的桑树枝条上,愈发显得洁白如玉,罗敷的红妆在晴朗阳光的映衬下,更加显得鲜艳动人。
这种对颜色词的妙用,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但罗敷美丽的形象早已经跃然纸上,而《陌上桑》作为一首乐府诗,足足用了14句70个字来渲染罗敷的出众容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五言诗凝练浓缩,10个字就让罗敷之美如在眼前,乐府诗极尽铺陈,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和烘托罗敷的美丽容颜,令读者印象深刻,两者都很精彩,体现了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一个更傲娇的罗敷,太守连她养的蚕儿都比不上“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化用自梁武帝萧衍《子夜四时歌》中的“君往马已疲,妾去蚕欲饥”。如果说前面四句还只是对《陌上桑》的一种凝练和浓缩,这最后一句则打造出了更胜一筹的境界,也塑造出了罗敷更加出彩的人物性格。
在《陌上桑》中,美丽的罗敷遭到了太守的调戏,她用了21句105个字来拒绝太守:“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主要方式是通过夸赞自己的丈夫是如何如何优秀,让无礼的太守在自己光芒万丈的丈夫面前自愧不如,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太守的反应,但读者也可以想见他被罗敷抢白后灰头土脸、逃窜而去的场景。
李白的处理则更加高妙,罗敷根本没有提到自己的丈夫一个字,而是说自己养的蚕宝宝已经饿了,我要回去了,太守大人就不要在这里浪费宝贵的时间对我纠缠不休了。太守大人不是比不上罗敷的丈夫,而是连罗敷养的蚕儿都比不上,由此可见罗敷的傲娇和对太守的蔑视。
因此,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唐宋诗醇》中评价李白的这首诗歌时说:“多少含蓄,胜于《陌上桑》作。”认为李白五言诗的含蓄之美,比直白铺陈的《陌上桑》还要更胜一筹。
两种文体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但能够将一首50多句近300字洋洋洒洒的《陌上桑》,浓缩凝练成短短6句30个字的五言诗,还能不拘一格、自创佳境,也非诗仙李白之才不能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