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家教学习会读书的父母都在飞速进步如何
2024年05月14日 华亿资讯
真心爸妈,育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两孩父母,著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上一篇:解决带娃难题,从学会带着问题去买育儿家教书开始
有一次抖音直播,我和直播间里的爸爸妈妈们聊到了几本我认为特别经典的育儿家教书,一位妈妈说:
“哎呀,这几本之前我都买过,可是放了好几年了,还都没读呢,我赶紧读去。”
这种情况我特别理解,身为父母,尤其是妈妈,每天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家、照顾娃,能坐下来踏踏实实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机会确实不多。有时即便是有了时间,又没了轻松阅读的心境。
我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好多书在“排队待读”,但“带着问题买的书”,也就是那些想买来马上学习某个主题,或者弄懂某个问题的书,我会马上高效地地读完它们,并且get到这本书里我最关心的内容。
今天这个小清单,就分享一些能帮宝爸宝妈们高效读懂一本育儿家教书的方法。
1、不要从头读到尾。很多妈妈跟我讨论孩子的阅读,都问过一个问题:孩子拿到一本书,总是胡乱翻看,不会从头读到尾怎么办?我会劝她们说,孩子不需每一本书都从第一页开始读,然后一页不落地读到最后一页,因为可能并不是每一页内容他都感兴趣,能读到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就可以了。
成人阅读也是一样,我们读育儿家教书是为了学习,为了解答自己某个疑问,或者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不是阅读的目的。
而且,很多人正是被“从头读到尾”的习惯给劝退的,有的是一看开头,觉得读不太懂,就放弃了,有的是一看开头,觉得作者的表述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也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有很多,大多都发生在刚刚开始读前几页的时候。
所以,拿到一本育儿家教书,我们不需要想着从头读到尾,也不要为自己没打算这么读就根本不好意思开始读。
2、先读他人推荐或评价,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价值。新书入手,我会先看封底,因为封底上有别人的推荐或者媒体评价。
推荐、赞美一本书,是媒体或其他专家用自己的信誉为这本书做背书,可能会稍有过誉,但不会很离谱,所以封底上这些信息,会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对读过这本书自己也能有所收获会更有信心。
3、读作者写的序言、后记,大致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思路。读过他人推荐或评价,我会先读作者自己写的序言(前言、引言)或者后记。一位作者大多会把这本书的由来、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书里写了什么、自己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哪些帮助,都写在序言或后记里,先读这两部分,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思路,既不容易在阅读时迷失方向,也不会对书中核心内容理解得太过偏颇。
4、读目录,找到目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过封底上别人的推荐或评价、作者的序言和后记,我仍然不会马上去打开第一页。我会开始浏览目录,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前后逻辑,以及作者在每一章节会写到什么。
把目录浏览一两遍,找到目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哪个章节,我会从那个章节看起。
作为父母,我们选择把一本书育儿家教书买回来,实际上是有相当具体的目的的,直奔目标,会让我们的阅读更聚焦,既不会在暂时不相关的内容上花费太多时间,也可以避免被暂时不太相关的内容劝退。
5、把目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先通读一遍,再细读一遍。读这部分内容,我会先快速通读一遍,了解作者在这里大致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之后,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细读这一遍,我可能会勾画其中我认为重要的关键词和语句,并且把作者的解说和自己正在关注的问题对照着思考,看看作者给出的观点或者方法,是否和自己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些观点和方法,是否足够帮助解释现象,或者足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读下来,其实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父母都问过我关于孩子的“内驱力”的问题,为了获得更科学的解释,我就去专门翻阅《发展心理学》、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通过目录,从这三本书中找到关于“动机”的解说,然后详细阅读,这样就把“内驱力”这件事,基本上搞明白了。
当然,这几本书,我之前都通读过,会比较熟悉其他部分的内容。不过,即便某本书你没有读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直接定位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6、继续读:以最感兴趣的内容为核心,展开对整本书的阅读。读过最感兴趣的内容,有两种情况,我会继续读完整本书:
第一种情况,如果我觉得还没太读明白,可能会以最感兴趣的内容为中心,继续读前面的章节或者后面的章节,也可能从头开始,通读整本书,以获得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第二种情况,如果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必须得从头到尾好好读一遍,我可能会马上回到第一页,开始通读。
7、延伸阅读:再找其他书来对照着读读过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读完整本书,有两种情况,我会继续找其他的书来和这本书对照着读:
第一种情况,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需要继续找相同主题的书来补充信息;
第二种情况,发现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只读一本书不过瘾。
两种情况,都经常发生。比如感兴趣“依恋理论”,我去读了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之后,我发现这个理论特别有价值、特别值得读透,就找了市面上鲍尔比的所有著作通读了一遍。
再比如,几年前读过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我对其中儿童“优越感”和儿童“自卑”的关系特别感兴趣,但觉得通过这一本书了解得还不足够,就专门又去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之后又读了阿德勒的所有著作,这样阿德勒关于“优越感”和“自卑”的理论,我就了解得比较清楚了。
当然,不是像我这样专门研究育儿和家庭教育,你可能不需要通读一位作者的所有著作,但读过一本书之后,追随自己的兴趣或者新遇到的问题、新产生的疑问,继续阅读其他相关图书,是成年人阅读的一个常态。
开始这样阅读,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对育儿和家庭教育问题的理解明显加深,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换句话说,你在飞速进步,这样的感觉,简直不要让人太骄傲、太有成就感。
8、什么时候该放弃?当然,拿到一本书,读过最感兴趣的问题之后,我们也不一定要继续通读整本书,有几种情况,可以或者应该放弃。
第一种情况,已经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对这个答案很满意,觉得足够帮助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了,而且暂时也不想通读整本书,那就不妨先放下。不要为这样“半途而废”不好意思,读到这本书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已经算是高效读过这本书了。
第二种情况,从目录中找到了可能与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相关的内容,但开始读之后,发现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而且书中其他部分也没有能解决问题的内容,那就暂时放下这本,去找一本更相关、更适合的书。
第三种情况,觉得这本书实在枯燥乏味,不想读下去,或者读了半天,实在读不懂,那就别勉强自己读,重新去找一本读得下去或读得懂的书。阅读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挑战自我或战胜自我,不必给自己找罪受。
用前面说的这些方法读书,我想一本书买了好几年都还腾不出功夫来读,或者明明遇到困惑,也买了书,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去读它的情况就会少很多。你会发现,高效阅读一本书并从中受益,一点都不难。有了这样的信心,你也能成为飞速进步的爸爸/妈妈。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